任正非:华为的5G技术绝对不受影响 两三年内没有人能追上华为
透過他的行止,南洋華裔知識分子群相赫然浮現。
政府計畫在2023年底前安裝第二條生產線,將工廠產能從3萬噸擴大到5萬噸。雀巢生產包括威力餅(Kit-Kat)和聰明豆(Smarties)在內的中檔糖果。
這家工廠最初由該國一家龍頭可可出口商持有,但由於債務纏身,該公司於2018年破產清算。「我們接手的工廠無法生產出最佳品質的產品。那些承諾在五年內擴大生產設施的公司,可享受可可製品出口稅調降。象牙海岸正在吸引新的投資者,特別是亞洲投資者。2019年,該公司在象牙海岸的經濟首都阿必尚(Abidjan)附近的南大西洋海岸上,啟用了一個加工裝置,這是一項為期五年的5500萬瑞郎投資計畫的一部分,旨在將其在象牙海岸的加工能力擴大40%。
其餘140萬噸作為原料豆主要出口到馬來西亞和荷蘭,在那裡進行加工並出售給巧克力製造商。2019年,該公司收購了位於西南部第二大港口城市聖佩德羅(San-Pédro)的一家工廠。他對潘周楨(Phan Châu Trinh)、潘佩珠(Phan Bội Châu)等前輩都很欽佩,但並不完全認同他們的救國方式,最終在1911年6月5日,21歲的胡志明決定離開西貢蓮城公司,登上一艘名為Amiral Latouche Treville的法國商輪,在船上擔任廚師助手前往馬賽,從此開啟他遊歷世界各地的紀錄,足跡遍及非洲、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地。
越南的魚露(Nước Mắm)是很著名的家常醬料,對於台灣人來說,有些人不太能接受它的味道,我倒是頗喜歡。魚露的原料很簡單,主要是用鯷魚也稱鳳尾魚和鹽為原料,在陽光下曝曬,經過醃漬、發酵、熬煉後得到的一種琥珀色汁液,其發酵過程在傳統製程上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完成的程序,將魚和鹽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在由陶器或木器製成的容器中,發酵和水解的溫度約在攝氏35至50度之間,換言之只有在溫暖的氣候中才能製成。他在育青學校擔任數個月的教職之後,雄心壯志的他決定離開潘切前往西貢,繼續追尋越南獨立建國之路,因此蓮城公司暗中幫助胡志明取得偽造證件搭上從藩切前往西貢的火車,同時也安排胡志明住在西貢的蓮城店鋪內,並提供胡志明經濟支援。魚露有一個最有趣的特徵是,一旦它與其他成分混合例如蒜末,檸檬,辣椒,糖,醋等,它就會失去本來的腥味,變成一種帶有濃郁熱帶氣息的風味醬汁,飽含了鹹味和鮮味,通常也廣泛用於煮湯和沾醬等越南菜料理,特別適合海鮮烹調,我覺得它的地位有如台菜料理中的烏醋,既可融入湯水或快炒料理,又有畫龍點睛般的風土滋味。
Photo Credit:Tokeisan 今日越南胡志明市的胡志明雕像 蓮城魚露公司創立於1906年的法屬印度支那時代,至今仍在營運,已有100多年歷史,被視為是越南最古老的魚露品牌,也是越南現存最早的本土企業代表。蓮城公司從1906年創立到1975年越戰期間,因參與了維新運動、東遊運動、支持越盟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975越戰結束南北越統一後,蓮城魚露公司被視為愛國企業,持續營運至今不墜。
當年20歲的胡志明若沒有得到蓮城公司一連串的幫助,恐怕無法走出自己的革命之路,可能也無法在二戰後帶領越共在極為複雜的各方勢力中取得獨立先機,因此不要小看越南人每餐必備的「魚露」,原來這款日常沾醬竟與越南的歷史政治息息相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由於蓮城公司創始之初就帶有救國救民的寓意,因此他們將販售魚露的所得用在三個地方:投入革命事業,成立學校,出版刊物等。西元1688年英國航海家威廉丹皮爾(William Dampier,1652-1715)途經北越時,也記錄了越南漁民將魚蝦與鹽混合然後裝在密封的罐子裡製成魚露的過程,他觀察到越南人會把褐色的汁液倒出來,剩下的魚蝦糊渣窮人會拿來拌飯吃。1918年蓮城公司參加了殖民母國法國馬賽的國際展覽會活動,贏得了很高的聲譽,開啟蓮城魚露的黃金年代,後來蓮城魚露不僅銷售到全越南,甚至可以出口賣到柬埔寨和歐洲等國。
不過魚露除了是越南最具代表性的調味品,其實在越南漫長的獨立歷史上更扮演你從未想過的重要角色,連越南國父胡志明的革命事業都跟魚露息息相關,這一切要從蓮城公司(Công ty Liên Thành)說起。一般說來越南最好的魚露來自平順省潘切(Phan Thiết),這個越南南部城鎮生產好幾款魚露品牌,潘切還成立了越南第一個魚露博物館,有機會造訪潘切的旅客,記得抽空參觀看看。1911年胡志明住在西貢的蓮城魚露公司前後長達數月之久,在西貢期間,他既在市區教書謀生,也到港邊賣報,每天看著西貢港的船舶進進出出,讓他興起想要出海看看世界的夢想。1910年,當時20歲的胡志明來到潘切,愛國的他與創立蓮城公司的董事們結識後,由於胡志明家學淵源,教育程度高,因此被育青學校延攬為教師。
當年胡志明住過的蓮城公司現址在胡志明市第5郡周文廉街5號(5 Châu Văn Liêm Street),這棟建築裡有一個胡志明紀念展覽室,以紀念胡志明革命建國與魚露的親密關係,終年敞開大門歡迎遊客。下次你去越南胡志明市旅遊,記得一定要試試胡志明當年吃過的魚露,無論沾春捲或拌米線都非常好吃喔。
兩年後1909年,蓮城公司在西貢華人聚集的堤岸地區開設第一間店鋪,舊址位於今日胡志明市第五郡自民黨原本就有友台傳統,近年更極力為台灣執言,在2021年大選前刪除競選政見中的「一中政策」文字,肯定台灣的民主法治相較於中國的獨裁統治是成功的對照組,支持台灣人民決定自己的前途,挺台立場在德國朝野政黨中特別鮮明。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此外,親自民黨的智庫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 for Freedom)是第一個在台灣成立據點的德國政黨基金會,訪台的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也是出身自民黨。中央社記者吳睿騏桃園機場攝 112年3月21日 史塔克-瓦特辛格這次造訪台灣,將聚焦半導體和華語教學的合作。德國正全力打造自主的半導體產業鏈,打算向晶片製造領先世界的台灣學習,雙方在研發和教學的合作,或可為台積電規劃中的設廠鋪路。新聞來源 德國研究部長訪台 26年來首名德國部長級官員[影](中央社) 部長級官員睽違26年訪台 德國小心翼翼跨出第一步(中央社) 延伸閱讀 睽違26年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長21日訪台,將簽署「台德科學及技術合作協議」 蕭茲訪中後德國國會代表團訪台,顯示歐盟最大經濟體對中關係現分歧 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訪台:對台軍售不在討論範圍,應從經濟面避免台海衝突 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魏爾胥:如果台灣受到武力威脅,德國願意協助支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今年1月,執政自民黨(FDP)由黨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率團訪台。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率領的訪問團,一行10人搭乘中華航空CI62班機,清晨6時43分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國科會、外交部及謝志偉等人都前往接機。一名政府智庫學者分析,從1990年代開始,德國為了與中國發展關係,避免惹惱北京,部長就不再訪問台灣,這次部長訪台意義在於德國「歷經數十年的自我審查後,回到正常狀態」。
德國在歐盟動見觀瞻,睽違26年後終於跨出第一步,其他國家是否會跟進值得觀察。Photo Credit: 中央社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2排右)率團訪台,一行人21日清晨6時43分搭機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隨後在國科會及外交部人員引領通關後搭車離去。
德國對台政策的轉捩點是2021年9月的國會大選,選後上台的3個政黨在聯合執政協議首次提到台灣,支持台灣參與國際並強調在和平及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台海現狀。聯合執政協議是新政府未來4年的施政藍圖,德國對台灣的態度從此明顯轉向,稱台灣是民主自由的「價值夥伴」和重要的經濟夥伴。
德國研究部長訪台 26年來首名德國部長級官員 (中央社)德國塔克-瓦特辛格今天率團訪台,這是26年來首名訪台的德國部長級官員,國科會、外交部及駐德代表謝志偉都前往接機,不過史塔克-瓦特辛格未發表談話。蕭茲(Olaf Scholz)政府執政一年多來,台德關係顯著改善,雙方官員和議員互動頻繁,如今教育及研究部長踏上台灣,可說為雙邊關係進入新階段跨出第一步。根據德通社(DPA)報導,官員指出,史塔克-瓦特辛格此行目的是強化與台灣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合作,在競爭漸趨激烈的環境下,這次出訪對德國與具吸引力的國際夥伴展開研發合作是重要的一步。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對台海和平的關注更勝以往,朝野國會議員紛紛利用訪台表態支持台灣。
這是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首次訪台,台海安全頓時成為烏克蘭局勢以外德國輿論的焦點。去年,文化部長李永得和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先後訪問柏林,與德方對等官員晤談,創下台德相關部會首長面對面交流的首例。
德國這次派部長訪台,因此可視為雙邊關係進入新階段的開始。不過,自從經濟部長1997年訪台以來,德國就再也沒有派部長級官員訪問台灣,難免小心翼翼。
去年10月,聯邦議會一連派兩個跨黨派代表團訪台。歐洲國會議員和次長級官員訪台時有所聞,歐盟國家派部長訪台卻相當罕見。
出發前中國抗議不斷,讓台灣外交人員憂心無法成行,原本規劃部長抵台後才對外宣布,沒想到出發前幾天還是意外曝光。報導引述德國教育及研究部聲明指出,以教育、研發和數位政策為例,台灣是可靠且值得信賴的夥伴,「德國與台灣享有共同價值,同樣捍衛和平、自由和人權」。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華語教學是她訪台的另一重點,德國對北京透過孔子學院發揮影響力提高警覺,卻又需要大量了解中國的人才,有意在華語教學和研究與台灣合作,「建立獨立研究中國的能力」。
過去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和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的時代,德國外交基本上避談台灣,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挖苦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卻成功讓柏林政治圈連聽到「台灣」這個字都會感到緊張、尷尬和保持沉默。史塔克-瓦特辛格21、22日兩天訪問台灣,將會晤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教育部長潘文忠、數位部長唐鳳,聚焦半導體、綠色氫能、電池和華語教學合作
德國正全力打造自主的半導體產業鏈,打算向晶片製造領先世界的台灣學習,雙方在研發和教學的合作,或可為台積電規劃中的設廠鋪路。根據德通社(DPA)報導,官員指出,史塔克-瓦特辛格此行目的是強化與台灣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合作,在競爭漸趨激烈的環境下,這次出訪對德國與具吸引力的國際夥伴展開研發合作是重要的一步。
德國對台政策的轉捩點是2021年9月的國會大選,選後上台的3個政黨在聯合執政協議首次提到台灣,支持台灣參與國際並強調在和平及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台海現狀。新聞來源 德國研究部長訪台 26年來首名德國部長級官員[影](中央社) 部長級官員睽違26年訪台 德國小心翼翼跨出第一步(中央社) 延伸閱讀 睽違26年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長21日訪台,將簽署「台德科學及技術合作協議」 蕭茲訪中後德國國會代表團訪台,顯示歐盟最大經濟體對中關係現分歧 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訪台:對台軍售不在討論範圍,應從經濟面避免台海衝突 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魏爾胥:如果台灣受到武力威脅,德國願意協助支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